作者:蔡秀娟 Joy 諮商心理師
前陣子去南部工作,差點沒被南部的太陽給融化,那時,隨意找一間飲料店,意外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。
店員:「您好,要不要來杯芋頭牛奶,今天有特價喔。」
我:「不用唷,請給我一個紅茶。」
店員:「芋頭跟牛奶都是取自在地小農,喝起來很濃厚,絕不造假。」
我:「謝謝你,我不需要喔」
這時我發現店員的神情有些落寞,已經下班的我心理師馬上上身
我告訴他:「謝謝你告訴我這杯飲料有多值得購買,我不買,並不是你介紹的不好,相反的你介紹的很好,如果有機會我會跟我朋友說你們家的芋頭牛奶很好喝,只是因為我這個人,乳糖不耐加上芋頭過敏,所以我才沒辦法買,還是說,你可以推薦我原茶系列的飲品呢?」
這時候,店員眼睛又亮了起來,朝氣滿滿的推薦著店裡原茶系列的人氣商品
拒絕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把拒絕連結到自身的價值。
很多時候,我們對於「被拒絕」,會直覺性的想到,「我被拒絕」而不是「這件事被拒絕」,也就是我被拒絕,等同於我整個人被拒絕,也因著這個連結,會使得我們在面臨被拒絕時,心中的失落會如洪水般講自己淹沒。

提出拒絕與被拒絕,有時候其實也不是件壞事,因為每個人適合的人事物本來就不一樣,而「拒絕」正是創造出這個空間,讓雙方有機會更認識彼此的需求是什麼。
別人的拒絕,可能僅僅當下提出的方法、意見、回應不適合他。
同一件事,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屬於他自己的解套方法,所以有時候,可能只是單純這個東西、方法、建議不適合對方,又或是對方操作上有困難,例如,如果我真的買了芋頭牛奶喝下去的話,我應該會直接去急診吧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ixabay
點我看作者介紹:蔡秀娟諮商心理師

提出拒絕與被拒絕,有時候其實也不是件壞事,因為每個人適合的人事物本來就不一樣,而「拒絕」正是創造出這個空間,讓雙方有機會更認識彼此的需求是什麼。
別人的拒絕,可能僅僅當下提出的方法、意見、回應不適合他。
同一件事,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屬於他自己的解套方法,所以有時候,可能只是單純這個東西、方法、建議不適合對方,又或是對方操作上有困難,例如,如果我真的買了芋頭牛奶喝下去的話,我應該會直接去急診吧
*非經授權同意,不得任意轉載、重製或改作等。
*考量助人專業倫理,文若提及案例皆經大幅改編。
圖片來源:pixabay
點我看作者介紹:蔡秀娟諮商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