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文章

踏進諮商室:渴望被理解,卻又忐忑被看見?

作者:蔡秀娟 Joy Tsai 諮商心理師


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人生中遇到困境,成為需要「找人聊聊」的人,但「我知道自己需要幫忙」和「我願意接受幫忙」往往是兩回事。

人與人的相處,往往因為社會、家庭、文化,讓許多互動中夾雜著期待,甚至變成應該、必須的規範,使得我們無法坦承自己的感受、想法,也可能限制了一些行動。然而,諮商室裡一份足夠好的陪伴與鼓勵,促使了這些狀態有了不一樣!夠好的關係經驗,消弭過去經驗對一個人的影響,鼓勵著一個人願意與環境中的他人重新互動與連結。

推薦你閱讀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,這本書適合給助人工作者、覺得自己需要好好找人說說話的人閱讀!關係中的陪伴與支持,經常是讓一個人蛻變及成長的關鍵,因為在晤談時的你我,會在過程嘗試聽進他人的鼓勵和提醒,不再只是抓著那些過往熟悉的傷痛與自我否定不放,你將可能在生活中實踐這些不同於以往的生活模式,並且相信自己能擁有不一樣的人生故事。書中描述著諮商師(羅蕊)與當事人的故事,也是諮商師尋求另一名諮商師(溫德爾)故事,以五位當事人與諮商師相遇和陪伴的歷程,道出了每個人在渴望被幫忙與理解時,內在衍生的拉扯與不安,以及隨著關係的建立與信任,逐漸開始訴說過去生命經驗的種種,為目前周遭人事物所帶來的正負向影響,進而在過程中萌生改變及突破的勇氣。



渴望被理解,卻又忐忑著「看見這樣的我,他還會喜歡我嗎?」

在生命徬徨之時,你曾出現過「想找人幫忙」的想法嗎?而你對於自己有找人幫忙的念頭,你的想法跟感受又是什麼呢?

而形成這些想法及感受的原因,可能是來自家庭、求學、社會文化、過去求助的經驗⋯⋯等等,而我們所處的環境,其實對於「展現脆弱及求助」存在著許多刻板印象,對於求助,我們常有著「若他人知道自己所思所想後,會怎麼想、怎麼反應」的忐忑,擔心兩人原有的關係是否會因此變質,甚至是漸行漸遠,更擔心展現真實的自己、坦露內心的脆弱後,是否還能被他人喜歡。所以有時候,即便我們求助了,但我們在對方面前仍可能處於一個矛盾的狀態,因此,當對方努力想要靠近、理解我們,我們卻可能在傾訴、展現脆弱時收一點力,試著在過程中不要丟臉、不要失態,並且表現得比真實狀態要好。

 

改變令人抗拒、不安,但駐留於過去真的比較好嗎?

書中巧妙的用囚犯漫畫來比喻一個人身處困境中的狀態,形容每個困境都會有出口,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去看看困境中有些什麼,但往往我們會認為自己別無所選,我們會以高超的預言(預測環境中人事物對自己的反應)及自我否定的方式,回應自己目前的困境,這個方式會讓我們感覺到熟悉與安全,儘管讓我們不舒服。

而用舊有的觀點去看待世界真的不好嗎?我覺得,重點在於要拓展更多元的觀點及因應策略,如果你在意眼前讓你痛苦的事件、你心繫著脫離苦海的那刻,那何不擴充一些技能去化解難關呢?這就很像玩遊戲,關卡逐漸變難的過程中,用舊有的模式也許一樣可以破關,但總是辛苦且有可能原地踏步,而你總不會希望自己永遠只有一個種技能或只停留在一個等級吧?

此外,當你看見困境的出口時,其實意味著另一個挑戰的開始!因為你完全不知道出口後的路怎麼樣、自己接下來會如何發展,所以,其實你從困境中獲得自由的同時,也被賦予了責任,或許是一份沒有退路,迎向挑戰、繼續前行的責任,也或許是一份為自己承擔和努力的責任,自由與責任是一體兩面的,但大多數人對於改變所需擔負的負責是卻步的,可是,問問自己,縱使改變令你有些抗拒、不安,但駐留在過去真的比較好嗎?是你想要的嗎?

透過與他人連結,我們可能長出力量與勇氣,在支持與接納的環境下,我們嘗試道出自己的故事,並默默觀察著對方的反應,我們拿捏說話的分寸,測試著對方可以承接的程度,在感到安全的時候,我們可能更進一步試著去認識這些故事下真實的自己,也可能從而發覺一個有別於過往你對自己或他人對你的理解與評價。

若你不想留在過去,卻又擔憂著改變的未知與責任?先試著為自己跨出「找人聊聊」的那一步吧!
 



 

生命的低谷彷彿一張快照,不能代表你的一切

人生總有遇到挫折及困境的時候,不管你擁有什麼樣的身分位置,總會遇上一個拿它沒轍的難題,即便是一名諮商心理師,也可能透過「被諮商」來釐清或探索一些生活困擾的脈絡(如同這本書的作者),而同樣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,也在人生中許多時刻感受到諮商帶來的幫助與支持,接受諮商的經驗為我的生活、生命帶來許多不同,在面對身旁的人事物,我對於自身的感受與想法變得更為坦然,對於「差異」也不再那麼執著,反而長出的彈性多元的態度;而在專業上,我也更能體會被諮商時可能會產生的感受,可能是一種自己比較弱或是被打敗了的感覺,甚至是一種對困境及眼前協助的不確定感,讓我在服務案主上更能照顧到其心情與想法,在改變與駐留之間,學會等待與相信。

我們不需要因為展現脆弱或求助而感到羞愧,困境衍生的思考模式、情緒狀態、行為舉止絕非永恆,它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,有如一張快照,如果你有過需要人頭照而走進快拍機的經驗的話,那麼你一定懂,那張快照並不能彰顯出你整個人的氣質、樣貌、人品、個性,當然也不可能代表你的價值,甚至還常有人嚷嚷著「拍得也太不像我了吧!」而透過探索這張快照的形成脈絡,藉著傾訴與聆聽,我們會對自己有不一樣的視野,甚至是創造出一個新的意義,又或是你會發現自己生命中其他快照的存在與價值。

最後,想和你分享書中提到的「Ultracrepidarianism」的概念,它指的是「習慣對於超出自我認知或能力負荷的事情給予意見」,希望我們在陪伴他人之時,能夠把焦點放在傾聽及好奇,而非一股腦地想要用經驗去說服對方,甚至幫對方想辦法,因為有時候人並不喜歡別人告訴自己該怎麼做,即便他詢問你的意見,但更多時候,他希望的是自己心中的想法可以說出並被支持著。

祝福我們每個人在需要找個人聊聊時,都能被好好的承接住每個想法、每個情緒,而在過程中,我們也更能坦然的做自己、成為自己欣賞的自己!


圖片來自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蔡秀娟諮商心理師



預約諮商

 

個別諮商/伴侶諮商/家庭諮商/青少年諮商

職涯諮詢/親職諮詢

邀請合作

 

心理主題演講/工作坊/文章邀稿/採訪

其他形式合作歡迎討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