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佳慧 Sunny 諮商心理師
「凌晨兩三點,工作終於都完成了!明明累得快闔上眼,卻滑著手機不想睡,甚至好像有點捨不得睡覺。」「白天上班忙得不得了,下班還得趕著接送小孩、準備晚餐,到了深夜,另一半和孩子都睡了,我才覺得終於能喘口氣了!」「總算心甘情願要去睡了,唉~居然快天亮了,明天又要早起,還是乾脆請個假呢?」這……也是你的日常嗎?
2014年,心理學家Floor Kroese和他的研究團隊提出「睡眠拖延症」的概念,也就是,即使沒有非熬夜不可的理由,卻仍因為各種心理因素,而無法就寢,所以說,這是一種「自願性熬夜」的情況。不過,又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明知道熬夜會帶來許多代價,仍然這樣去做?
第一,生活主導權的補償
倘若一天中,大量的時間都被工作、課業、家事等各項任務佔據,讓你總是在完成待辦事項或滿足他人期待時,你很可能會覺得生活中有許多事是自己無法掌握、沒有選擇與決定權,甚至是失控的,而「失去生活主導權」會令人感到挫敗、焦慮和不安,為了減緩這些不舒服的感受,我們便轉而透過「能恣意運用夜晚的時間」作為一種補償,某種程度上,彷彿重新握有生活主控權,也避免接觸內在的挫敗感。
第二,需求未滿足的抗議
如果生活中多數時候,你是個超我強大、很自律的人,嚴格要求自己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,那麼,你或許非常懂得「工作、盡責」的意義,但我想問問你,「玩樂、休閒」對你來說代表什麼呢?其實,在正向心理學中提到玩樂會帶來愉悅,而歡愉感能促進我們擁有更多元、彈性的觀點,以及更勇於因應困境。過度自我要求的人,時常會忽略了玩樂的需求,但那不表示你沒有這樣的需要,因此,熬夜很可能是在無聲地抗議需求的不滿足,同時,也是在彌補一天中的缺憾。
然而,曾熬夜過的你,肯定知道,熬夜終究只能補償、彌補我們內心部分的空缺,無法讓我們真正地擁有掌控感或滿足需求,還可能造成負向循環,像是:熬夜反而隔天精神差,更覺得難以專注、效能低,或難以調配各項任務所須投注的心力等等。所以,我們能如何試著調整呢?
第一,刻意留下自己的時間
重新檢視你每天的生活安排,哪些時間是為了完成任務、滿足他人期盼?而哪些時間是以自己為優先、滿足自身需求呢?刻意騰出讓自己喘口氣的空間,即使只是零碎的時間,讓自己休息、散散步、看喜歡的書、和喜歡的朋友談天,都能幫助你漸漸拿回生活主導權。
第二,給你的自律一點彈性
適度放縱其實是自我照顧的方式之一,忙裡偷閒、偶爾來杯手搖飲、享受豐盛的美食等,適時讓你的本我出來透透氣,接納自己不自律的一面,而這也能讓疲憊、挫折的情緒,有機會藉由這些行為被你覺察與正視,好好疼惜辛苦的自己。
第三,重視並建立睡眠儀式
精神科學家Matthew Walker在《為什麼要睡覺?》這本書出直白地寫出「睡得越短,壽命就越短!」其實睡眠不只影響生理健康,睡眠不足更會導致情緒不穩定,而情緒狀態起伏又會回頭使得睡眠品質不佳,因此形成互為因果的負向循環。試著從今天起,睡前三十分鐘,關閉電子產品,讓自己靜下來,為睡覺做預備,發展屬於你的睡眠儀式吧!
最後提醒你,雖然熬夜很可能帶來身心困擾,但生活型態沒有好壞、對錯之分,生活本就有多元樣貌,所以,探索、選擇、嘗試實踐適合你的生活步調,才是更為重要的,也才是真正地握有生活主導權呀!
圖片來源:pexels
點我看作者介紹:林佳慧諮商心理師